從興和縣,到烏蘭察布市,到內蒙古自治區,再到組織系統,內蒙古自治區興和縣委組織部原副部長、企業黨工委書記盧玉寶的故事受到廣泛關注,觸動了許多人的思考。
什么力量讓這位出身農家的“草根”部長,在十幾年的工作中保持本色,時刻不忘“為了誰”“依靠誰”“我是誰”,以組織放心、人民滿意為追求,模范踐行“三嚴三實”?記者帶著這樣的追問,走進盧玉寶的生活,探尋他的精神動力。
心中有黨:對組織滿懷感恩
“玉寶,家里有什么需要幫襯的,就跟部里說。”
“如果沒有組織上的培養,我現在還在農村種地呢。”
面對部領導的關心,盧玉寶總是“答非所問”,講自己的成長經歷,講對組織的感恩,卻從不講自己的困難。
這種感恩,不是講給領導聽的“漂亮話”,而是實實在在的真情流露。
這份真情,萌芽于孩提時代。盧玉寶的父親盧英是名老黨員,在老家擔任村委會主任很多年。村里的事,最苦最累的活父親總是帶頭干,這些盧玉寶從小就看在眼里。父親講的故事里,幾乎都是關于毛主席和共產黨,還有戰爭中的英雄人物。在他幼小的心靈里,“黨員”是一種光榮得近乎神圣的身份。
這份崇敬的心情,隨著年齡增長愈發強烈。1995年,考上內蒙古師范大學的盧玉寶,一進校就向黨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,還定期對自己的思想改造進行自查,撰寫思想匯報。終于,在大學畢業前成為一名入黨積極分子。
從此,“我的每一點進步都離不開組織的培養”就成了盧玉寶的口頭禪。
他的第一份工作是集寧新世紀中學的行政人員。其實,他當初應聘的是地理老師,因為非師范類專業又沒有從教經驗,加上準備不充分,他落選了。是他一番真誠懇切的請求打動了校長魏山虎,聘他做了行政人員。
后來,他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一名地理老師。再后來,他進入專業對口的興和縣國土資源局,又通過公開招考進入興和縣委組織部,成長為辦公室主任、副部長。
每一次身份轉變,盧玉寶都付出了十足的努力。每一次進步,他都沒有驕傲,而是比之前更認真、更勤奮。“我在農田里干活的時候,可沒想到會穿著白襯衫坐在大樓里。”他一如既往地感恩,“我能有這個成績,全靠黨組織的信任和培養。”
開始,有人不理解,覺得他是唱高調。慢慢了解后發現,他對組織的感恩已經深入骨髓,化作精神動力。
平時聊天時,如果有人拿黨和國家“開玩笑”,盧玉寶一定會上前制止。
他不愛聊人生理想,工作一步一個腳印,沒有規劃“路線圖”。有朋友勸他找找領導好“進步”,他卻擺擺手:“組織給我的太多,我付出的還太少。”
對組織的感恩,也來自生活中的感動。上大學時家里條件艱苦,生活費有時會“斷供”,都是同學們在幫襯他;上班后,湊不夠結婚的錢,是老同事你一百我二百主動幫忙;見他襯衣穿得領口都磨破了,有同事悄悄買好新襯衣硬塞給他;因為社區活動場所建設時間緊、任務重,縣委常委、組織部長張豐五現場檢查時嚴厲批評了他,事后體諒他的不易,放下身段主動跟他道歉。
這些來自組織和同事的溫暖,一次又一次加深了他對組織的感恩,讓對黨忠誠的理想信念,成為他精神動力的源泉。
心中有民:群眾的事是天大的事
1974年,盧玉寶出生在烏蘭察布市察右前旗一個偏僻小村,父母靠種地拉扯4個孩子,日子一直不寬裕。盧玉寶是家里唯一的大學生,當年為了給他湊足學費,父親把還沒收割的胡麻當青苗“賤賣”了。上大學前,他連一條秋褲都沒穿過。
從小嘗遍了窮滋味的盧玉寶,格外心疼貧困群眾。而真正形成心中有民的情懷,還要得益于豐富生活經歷中對群眾真實生活的深入了解。
上大學時,為了湊足學費和生活費,假期他經常出去打工。多種工作經歷,讓他對各行各業尤其是一線工作者有了認識。
當上老師后,為了多了解學生,他免費給其他老師當起了“副班主任”。在與學生和家長的交談中,他了解了許多家庭的幸福與不幸。
在興和縣委組織部工作的10年間,他多次跟著領導一起跑企業,也曾和同事一起下鄉訪農,對城市、農村、企業的需求有了宏觀把握。
回到家中,父母是環衛工人,哥哥和妹妹都是打工者,妻子沒有固定工作,一家人茶余飯后談論的話題,永遠都是老百姓的事。
他的生活,就在群眾當中,像魚兒生活在水里。
這些寶貴的經歷,都將盧玉寶與普通百姓緊緊地拴在了一起。了解越多,關注越多,他懂得了什么是群眾真正關心的事,從而從心里把群眾的事看作了天大的事。
心中有民,是一個好干部不可或缺的精神動力。日記中,盧玉寶這樣要求自己,與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結合,創造出無愧于歷史、無愧于時代、無愧于人民的新業績。
心中有責:認真是種習慣
“盧大拿”“盧細心”不是一天養成的。把認真做到極致的盧玉寶,靠的是多年養成的認真習慣。
參加工作到新世紀中學后,為了盡快從行政轉為老師,他晚上加班完成行政工作,白天一有空就鉆進教學區,向老教師“偷師”。
對于興和縣國土資源局的文秘工作,開始他完全是個“門外漢”。作為“新手”,他每寫完一個材料,就到處找人提意見,一遍遍修改。為了提升寫作水平,他經常抱一堆報紙回家,看看寫寫,遇到好的就剪下來。慢慢竟“攢”了4大本剪貼本,按照文學書法、評論雜文、組織黨建、國家政策分門別類,貼滿了從各類報刊上剪下來的“精華”。
到了興和縣委組織部,從文秘到辦公室主任,都需要全面、深厚的業務知識。只要有空,他就跟著業務組的同事一起出去跑,了解基層情況。正是因為這種責任和細心,面對領導的隨時提問,他都能準確答出全縣黨員數字和結構比例,能對300多名科級干部的主要特點了然于胸。
社區活動場所建設中,招投標、工程建設、裝修設計的事他不懂就學,向建設局副局長郭茂借了專業書籍,硬是在工作非常忙碌的情況下擠時間“啃”了下來。最終,方案討論時設計公司都說不明白的事情,他卻解釋得頭頭是道。
張豐五說,盧玉寶最大的特點是愛琢磨工作。盧玉寶的母親說,兒子干啥都能干出道道。朋友們說,一件小事上認真不難,難的是每件事都能認真對待。
認真的習慣,源自于他心中強烈的責任感。因為“要對得起自己的工資”“要對得起組織的信任”,他把工作中的每件小事都當作責任來履行。正如他在日記中的自勉,領導干部要排除干擾,干實在的事;合理安排,干有效的事;管好本行,干分內的事。
心中有愛:愛工作,也愛家人朋友
什么樣的精神力量能夠創造奇跡?是愛。
因為對工作的珍愛,盧玉寶寧可讓身體透支,也不讓工作欠賬;因為對家人的疼愛,他才能把關愛延伸到同事、朋友,用愛別人的習慣對待百姓。
盧玉寶出生的察右前旗原弓溝鄉龐家梁村是一個只有20多戶人家的偏僻小村。“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草窩”,對于貧困的家鄉,盧玉寶仍然愛得深沉。一首自創的小詩《山村》飽含深情——
生我養我的山村啊,
我的心永遠跳動在您的胸中。
我是為您牽腸掛肚的游子,
苦苦地期待著有那么一日,
您走出貧窮與落后,
卻不失您自然的風情。
因為這份熱愛,他想通過自己的努力,改變家鄉面貌,讓家鄉人過上更好的生活。因為這份熱愛,他在工作中投入了所有心力。
走上工作崗位后,工作過的每一個地方,盧玉寶都與同事們處成了兄弟姐妹。
對新世紀中學的老朋友們,盧玉寶請不起大家吃大餐,就請他們帶著家人一起到興和的蘇木山游玩。對興和縣委組織部的同事,他看別人印材料忙得轉不開,就幫大家干分揀和裝訂的活。有人調侃他“這么大領導還跟底下人搶活干”,他卻說,誰干不是干,早點兒干完,好叫兄弟姐妹們回家吃口熱乎飯。
因為這些真誠的友誼,再苦再累的工作,盧玉寶都覺得和大家一起并肩戰斗充滿了溫暖。
硬漢也有柔情。雖沒能給家人富足的生活,但他一直對家人呵護有加。
對瘦弱的妻子吳秀芬,家里家外的事他幾乎全包了。工作之余,他搶著做飯、洗衣服、送孩子上學;就連家里需要添置一塊菜板、一雙碗筷,他都舍不得讓妻子操心。
對年邁的父母,里里外外的事情也都是他在張羅。搬進新家,改水改電、鋪地磚、買家具,他都一一過問。平時,家里修個東西、交水電費、買米買油,都是他在忙活。老父親抹著眼淚說:“他走后,我們都不知道水電費去哪兒交。”
心疼盧玉寶的家人,給了他莫大的支持。他對親人的“六親不認”,家里人慢慢都想通了。老母親告訴大家:“玉寶不容易,咱不能給他出難題。”
這樣的家庭,讓盧玉寶做得再多還是充滿愧疚。他寬慰妻子:“組織把擔子交給我,我就得承擔起這個責任。為了你們,我也得把工作干好。等我退休了,一定好好在家陪你們。”
樹高千尺不忘根,做官為人不忘本。回望盧玉寶的一生,心中有黨、心中有民、心中有責、心中有愛,化作強大的精神動力,塑造了他,成就了他,也成為學習盧玉寶同志的精神的核心內涵。(來源:中國組織人事報)